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效益初步顯現
來源: 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網 上傳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體】 大 中 小 總投資107億元的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項目經過4年的實施,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初步顯現。
一、源流節(jié)水成果明顯,向干流輸水量增加。截至2005年7月底,源流、干流通過灌區(qū)節(jié)水改造,已實現年節(jié)水量7.9億m3,新增地下水開采能力1.26億m3。上游三源流—阿克蘇河流域、葉爾羌河流域、和田河流域通過工程措施已經節(jié)出水量6.2億m3,新增地下水開采能力1.1億m3。近年來,僅塔里木河干流向大西海子水庫以下輸送生態(tài)水近6億m3。
二、干流輸水效率提高,下游來水明顯增加。通過進一步加強塔河干流水量統(tǒng)一調度管理,結合干流輸水堤防等工程建設,干流下游來水控制站恰拉來水明顯增加。去年上游阿拉爾站來水29.65億m3,比1994年少31.19億m3,但達到恰拉的水量就達2.55億m3,與1994年來水基本相當。從洪水傳播流量來看,1999年阿拉爾站最大洪峰流量2300m3/s,傳播到恰拉只有30.8m3/s;今年阿拉爾站8月份最大洪峰流量1620m3/s,傳播到恰拉為96.2m3/s,日均流量大于80m3/s的天數已持續(xù)26天。
三、促進了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社會效益顯著。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不僅改善了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態(tài)植被生長狀況,而且提高了用水灌溉保證率,中下游用水矛盾得到一定緩解。據初步統(tǒng)計,僅2003年尉犁縣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3832元,比2002年增加782元,增長了25.6%。農二師塔里木墾區(qū)位于塔河流域灌區(qū)最下游,是流域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qū)。因上游來水不足,塔河下游五個農墾團場的耕地由20世紀60年代的40.5萬畝減少到20世紀90年代的25.5萬畝。處于最下游的34團、35團兩個團場則已出現沙進人退、風沙掩埋耕地、農田的現象。隨著塔里木河近期治理項目的實施,2001年至今,塔里木墾區(qū)年引水量每年都超過5億m3,不僅保證了灌溉用水,也解決了墾區(qū)部分生態(tài)用水。最下游團場棉花單產達到了150公斤公斤,團場人均收入達到6000元。收入的穩(wěn)步增長,生存環(huán)境的逐步改善,使得農二師塔里木墾區(qū)人心得到安定,鞏固了綠洲,鞏固了社會團結穩(wěn)定的局面。
四、干流下游生態(tài)初步修復。通過實施七次應急輸水,先后向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以下輸水2億m3,塔里木河下游生態(tài)面貌得到改善,許多地方枯木逢春。水頭五次到達臺特瑪湖。結束了塔河下游河道斷流近30年的歷史。據監(jiān)測資料表明,下游沿河兩側地下水位有明顯的回升,在施測區(qū)控制范圍內的1899平方公里中,地下水埋深0~4米由輸水前5平方公里增加到20平方公里;地下水埋深4~6米由輸水前129平方公里增加到261平方公里;地下水有了明顯改善,沿河兩側形成了一個地下水淡化帶,植被生存條件有所好轉,兩側400~500米范圍內的0~3.0米深度內土壤含水量明顯增大。
五、天然植被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一是地下水位在逐步恢復,地下水埋深6~8米由輸水前183平方公里增加到330平方公里;地下水埋深大于10米的地區(qū)由輸水前1243平方公里減少到938平方公里,減少了300平方公里。二是輸水后水質淡化帶影響范圍在沿河兩側1公里以內。河道附近地下水水質也得到了明顯改善,由輸水初期的4~5克/升降至2~3克/升。三是七次輸水對天然植被的恢復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沿河兩側200~500米范圍內的樹木有明顯生長較快的趨勢,河道兩側已有相當數量的次生苗出現,紅柳開花、胡楊開花結果等生殖能力的反映比較明顯,天然植被恢復影響范圍大體在沿河兩側900米范圍內。據第四次輸水后遙感資料反映,干流大西海子以下天然植被恢復面積達27萬畝,特別是一些漫溢段當年生的草本植物,成片茂盛生長,高度多在0.6~1米。四是沙地面積有所減少。據有關資料反映,沙地面積減少50萬畝。減少沙地多為水體和植被所代替,沿河經??梢钥吹近S羊、野兔、天鵝、水鳥等野生動物。從2001年11月18日以后,塔里木河尾閭臺特瑪湖始終保持著一定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