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山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環(huán)境
來源: 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網 上傳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體】 大 中 小 2005年9月14日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員會委員、水利部水保司劉震司長,發(fā)改委農經司石波處長一行人到互助縣西山流域做了現場考察,對西山流域多年來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成果予以肯定,并對今后水土保持生態(tài)建設工作提出了要求。
西山流域地處互助縣西南部西山鄉(xiāng)境內,流域總面積60.26平方公里,屬干旱淺山丘陵區(qū),治理前為荒山禿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水土流失面積為56.96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94.5%。西山流域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從零星治理到全面規(guī)模治理,在治理中走小流域綜合治理之路,山、水、林、田、路統(tǒng)一規(guī)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結合,溝道治理和坡面治理相結合,取得了顯著的治理成效。
截止2005年累計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8.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達84.8%,其中興修水平梯田37125畝,營造水保林23760畝,經濟林2880畝,種草8685畝,集雨利用工程8395眼,興建治溝骨干壩9座,中小型淤地壩24座。西山流域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顯著。昔日的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山頂上一片片樹林綠意盎然,山腰處的坡耕地全部被高標準的基本農田所代替,山腳及溝叉里的灌木叢郁郁蔥蔥,當地老百姓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話來形容這種生態(tài)建設模式:“山頂戴帽子,山腰圍帶子,山腳穿靴子,平洼處鋪鏡子”。農民的經濟收入也大幅度提高,由治理前(1995年)680元提高到現在的1680元。
劉震司長考察后充分肯定了西山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所取得的成績。并要求在下一步工作當中,結合地方實際,繼續(xù)按照集中、規(guī)模、示范的思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實現由單純靠人工治理到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的轉變,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大淤地壩建設力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實現水土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可持續(xù)維護,把西山流域建設成為標準高、質量好、建管機構健全的水土保持示范區(qū)樣板。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工程規(guī)劃處 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