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韩在线视频,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男男,色9月婷婷A级,五月婷婷丁香视频在线

<legend id="jlhmg"><u id="jlhmg"><blockquote id="jlhmg"></blockquote></u></legend>
      • <legend id="jlhmg"></legend>
      • <legend id="jlhmg"><u id="jlhmg"><thead id="jlhmg"></thead></u></legend>
            水保要聞

            水土保持:政府與農民不能承受之重

            來源: 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網   上傳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體】 大   中   小  
             
                山上人均土地20~30畝卻無法生存,山下人均不足一畝就可以度日,這是記者跟隨全國水土流失與生態(tài)安全綜合考察組在四川省黑水河邊的涼山州普格縣了解到的情況。如何使該地區(qū)擺脫這樣的狀況,困擾著一行所有科考人員。
                “透支”生態(tài)為時已久
                20世紀60年代曾來這里考察的孫鴻烈院士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一帶大量伐林,‘剃頭式’地將一座山接一座山剃光為止。1964年前后我來這里考察時,已經都是禿山禿嶺了。這種剃光頭式的伐木惡果,最后都集中反映在了水土流失上,而這也正是造成貧困的根源?!?
                普格縣長河扁村村民、年近70的鄧漁海印證了孫院士的這番話。他說,小時候對面山上長滿了粗壯的云南松,后來沒幾年就砍光了,山頭被開墾成坡耕地。這幾年政府把山上的地都收走了,有的種了樹,也有的分給了常年住在山上的彝族老鄉(xiāng)。但山上的地不好,地力消退后,彝族老鄉(xiāng)有時還會移動開荒。
                在長河扁村,村邊渾濁的黑水河夾雜著泥土滾滾而過,兩岸高山上到處是陡峭的坡耕地,薄薄的土層上稀稀拉拉地種著簡單的農作物。
                成都山地所研究員崔鵬帶領課題組在這一帶做過多次調研。他分析,由于構造活動強烈、巖石松散、降雨集中等,容易形成面蝕、溝蝕,如果坡面植被再不好,就很容易造成較大的危害。整個黑水河流域土地總面積1236.8平方公里,而水土流失面積高達539.8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43.6%。
                他說,山上居民廣種薄收的耕作方式是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的另一個原因。這一方面加劇了當地土地退化的情況,另一方面也影響到整個流域的水況。
                據了解,整個黑水河流域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目前坡耕地已占流域面積的70%以上。由于坡耕地沒有得到科學的規(guī)劃和治理,嚴重的水土流失隨處可見,現在整個流域已被蠶食得傷痕累累。
                幾十年后貧困交加
                究竟是什么導致山上山下收入差距如此之大?據普格縣縣長吉伍木牛講,目前山上只能栽種一些玉米和大豆,雖然山上村戶的人均土地超過10畝,有的地方甚至達到了二三十畝,但每畝地一般也就300來斤的收成。
                山上高寒地帶住的主要是彝族人民,大多還采用古老的廣種薄收的生產方式,耕作品種也比較單一,土地又太貧瘠,以致山坡上的土地每畝產值僅幾十元,一年下來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無法維持日常生計。
                吉伍木牛說,由于植被少,農民生產生活相對落后,“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以下簡稱“長治”)七期工程選擇這里作為治理區(qū)域后,縣里抓住時機,采取了移民、搬遷等政策,使一些不適于耕種的坡面地得以退耕還林或還草。
                他們的做法是,把山下適于耕作的荒地拓出來分給移民。鄧漁海一家就是從山上搬下來的。他說,搬下山后家里6口人僅4畝地,但靠著谷物、烤煙和蠶桑的收入,每年人均收入已經超過3000元。僅種烤煙一項每畝地就有1000元到2000元的收入。農閑時孩子還會出去打打工。
            看得出,經過治理,不但普通糧食產量有了很大改善,一些經濟作物也成為農民收入的來源。然而,并不是每個村民都能享受到這項優(yōu)惠。
                吉伍木牛介紹,普格縣的移民、搬遷等政策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資金問題,還有大量居民住在山上無法下移。
                他說,“由于黑水河邊的平地極為稀少,必須通過相應的措施將山下的宜耕土地改造成耕地,才能滿足移民的要求,而這需要一定的資金,但縣里經濟困難,一時拿不出這么多錢來?!?
                四川會理縣的縣長則給出了一個比較具體的數字,該縣也在“長治”工程的重點投資區(qū)域,水土治理面積只占全縣的1/3,而惠及的人口也僅占全縣的40%。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長劉震介紹,一般治理都是先易后難。也就是說,現在治理的區(qū)域都是資金和技術能夠較快解決的地區(qū)。
                而那些還苦苦等待水土治理的農戶,都正生活在更加艱難的地方。
                專家調研“對癥下藥”
                站在鄧漁海旁邊的村民聽考察團的專家問及山上土地的歸屬問題時,都紛紛激動地指著不遠處的山說,前兩年他們應國家要求把山地交出去了,并且還在山上種了些許小樹苗,樹長到挺高時,一些居民遷過來后把樹苗燒掉,然后又墾地種上了莊稼。據說,有的彝族居民從山上移下來后不適應,沒幾年又回到了山上。
                “要把生態(tài)工程、經濟效益和當地環(huán)境改造結合在一起。不能簡單地通過移民來解決水土流失問題,現在要考慮生態(tài)移民,不但要保證移民有足夠的耕地可以糊口,還要加強對坡耕地的改造和治理。對于移民、土地等要有一個科學規(guī)劃,以形成一個立體的綜合治理模式?!睂O鴻烈院士建議。
                實地考察后,崔鵬還提出要在一些地區(qū)建立泥石流的預防工程。他說:“這一帶普遍坡面植被不好,但實際坡面土層不錯,有的達一米多厚。并且水資源總量足夠多,如果有科學的指導、加上必要的資金投入,很容易通過治理得到改善?!?
                中國林業(yè)科學院院長張守攻認為:“應先建立相應的水利設施,在山頂植樹,給山先戴個‘帽子’。種植作物要林草相間,最關鍵是要選能在山坡上適生的品種,這才能先養(yǎng)護住土地?!?
                云南大學亞洲國際河流中心教授何大明認為,“金沙江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區(qū),其規(guī)劃、治理應該納入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因為這里處于長江上游,生物多樣性非常突出,干支流上大型水電站較多,同時是重大工程對生態(tài)安全影響比較明顯的地區(qū)。這樣從生態(tài)政治學角度講,一是能準確評估政策對生態(tài)的影響,對新政策的制定起到參考借鑒的功效,二是在國家這一地區(qū)投入治理的話,馬上能收到經濟效益。對今后西部山區(qū)的水保推廣和觀念的改變都有很大影響?!?
                為治理算一筆賬
                來自四川會東縣的一份資料這樣記錄:10年治理25條小流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49.31平方公里,累計治理資金為9428.9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414.28萬元,省級配套資金119.65萬元,州級配套資金148.4萬元,縣級配套資金202.42萬元,群眾集資投勞折資7543.7萬元。數據顯示,群眾投入還是占了大頭。
                談到今后的治理費用,劉震司長說:“10年前基本上都是組織群眾自己先干起來,靠的是大家的奉獻精神。但現在每條小流域的治理都要兩百萬元以上才拿得下,而國家平均投入資金不到百萬元。因為‘兩工’取消了,農民也不能白干了。對于農民投入的勞力我們都要支付酬勞,一般治理本鄉(xiāng)本土關系自身利益的河流,農民會降低一些工費,但就是這樣算,今后治理需要的資金投入也遠遠高于以前?,F在治理好的這些小流域示范區(qū),一般也是綜合治理、多方投入才見到成效?!?
                對于水土治理示范區(qū)的費用投入比例,劉震司長和會理縣海潮鄉(xiāng)鄉(xiāng)長一起算了算該鄉(xiāng)治理的細賬:一畝地修建水利設施需要2000元左右,平整推土費大約是600元。國家的補助攤下來每畝200元~300元,農民每畝自投入200元,其余部分大約是水利部門投入70%,農業(yè)綜合投入開發(fā)占30%,農戶出勞力計工,然后按工作性質分別由水利和農業(yè)項目支付工錢。
                記者拿到的資料顯示,根據1999年的遙感調查,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積14.13萬平方公里,四川為15.65萬平方公里。僅兩省的水土流失面積就令人瞠目,治理所需資金更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誰該為水?!百I單”
                當專家指著眼前的一片山問鄧漁海老人,愿不愿意將那里都種上樹和草,老人馬上回答“我老了,干不動了”。大家解釋不是讓你干,讓孩子干,老人一言不發(fā)。
                據說涼山州曾經跟省里算過一筆“貢獻賬”?,F在,四川省水利廳副廳長朱兵也效法他們算出這樣一筆賬:四川省甘孜、阿壩、涼山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是全國三大林區(qū)之一——西南林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50年代,國家在三州建立了40多個森工局及水運局,約有16萬森林工人在那里不間斷地從事了40多年的砍伐,其間共采伐活力木3億多立方米,上繳利稅20多億元,而當時國家僅花七八元就調走一方木材。如果這些木材拿到今天賣,那將是天價。
                “這些地區(qū)為支援國家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生態(tài)犧牲。由于一直沒有對這種長時間、大規(guī)模的生態(tài)‘透支’進行足夠、及時的補償,造成嚴重的生態(tài)欠賬,導致這些地區(qū)生態(tài)狀況惡化,極大地制約了當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彼f,建立資源輸出地與生態(tài)保護區(qū)補償機制已勢在必行。
                涼山州水利局局長沈鐵石說:“確實有這樣一句話,‘資源拿走了留下的是貧困,財富拿走了留下的是污染’,看了治理的地方,再看沒有治理的地方,差距真是很大!我建議,不局限于一級、二級支流治理,而是由國家整體拿出資金來支持治理?!?
                其實,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國家就陸續(xù)投入開展了“長治”、“長防”等大規(guī)模水土流失治理工程,90年代后期以來,“生態(tài)建設”、“天然林防護”、“退耕還林”等大型生態(tài)建設工程相繼實施。以長江水利委員會在長江上游實施的“長治”工程為例,從1998年開始,至2004年已經開展了7期小流域綜合治理,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萬多平方公里,同時還實施了滑坡泥石流治理試點,保護了30多萬人和數十億元固定資金的安全。
                “國家花了那么多錢來治理,卻還存在如此多的水土流失問題,這讓人非常吃驚,”劉震司長說,“但是聽了專家的建議,看了水土保持示范區(qū)和重點治理區(qū)后,我認為,今后的治理工作大有希望?!?
                “關鍵是規(guī)劃,靠一個部門或者一個項目的資金投入是很難見成效的。因此要進行綜合治理,產業(yè)結構也要隨之調整?!眲⒄鹫f,坡耕地是生態(tài)系統中最為脆弱的部分,是水土流失最主要的策源地。因此加強坡耕地改造、治理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孫鴻烈院士說,“我認為,水土保持工作是扭轉生態(tài)惡化和脫貧的關鍵,這個事情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流域治理普遍存在資金問題,希望能從全國的層面上有一個‘水保工程’之類的項目,投入專項治理經費支撐重點區(qū)域治理水土流失。另外,水保問題涉及很多科學工作,也應考慮建立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針對水土流失過程和調控等做一些必要的研究。” 

            最近更新

            微信 歡迎關注水土保持生態(tài)建設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