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韩在线视频,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男男,色9月婷婷A级,五月婷婷丁香视频在线

<legend id="jlhmg"><u id="jlhmg"><blockquote id="jlhmg"></blockquote></u></legend>
      • <legend id="jlhmg"></legend>
      • <legend id="jlhmg"><u id="jlhmg"><thead id="jlhmg"></thead></u></legend>
            水保要聞

            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界定與治理思路

            來源: 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網(wǎng)   上傳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體】 大   中   小  
            汪習軍  (黃委會水土保持局)
                黃河之患,患在泥沙;泥沙之禍,根在粗沙。減少黃河泥沙,特別是粗泥沙,是維持黃河健康生命,實現(xiàn)黃河長治久安的治本之策。
            一、研究背景
                黃河是世界大江大河中輸沙量最大、水流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據(jù)1919~1969年實測資料分析,黃河三門峽(陜縣)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t,多年平均含沙量35kg/m3,實測最大含沙量911kg/m3(1977年),其中約1/4淤積在下游河道,使黃河下游河道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近20年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因素共同的影響,使得進入黃河下游河道的水沙關系更不協(xié)調(diào),造成主河槽泥沙淤積加重,“二級懸河”突出,呈現(xiàn)出“槽高于灘,灘又高于背河地面”的局面(見圖1)。由于主河槽已呈“淺碟子”狀,且河道橫比降大于縱比降,即使發(fā)生中小洪水,主槽也難以容納,出槽后必然造成重大河勢變化,極易出現(xiàn)“橫河”、“斜河”和“滾河”,增大了堤防沖決和潰決的危險。

            圖1  “二級懸河”示意圖
             
            據(jù)斷面法實測分析,1950~1998年黃河下游鐵謝至利津河段共淤積泥沙92億t。經(jīng)對1998~2004年6次鉆孔取樣資料分析,黃河下游河道主槽淤積物中,d≥0.05mm的粗泥沙占了三分之二(見表1),可以說,粗泥沙是導致河床淤積抬高的根本原因,如果控制了粗泥沙就會大大減緩黃河下游河道主槽淤積。
             
            表1  黃河下游淤積物粒徑組成分析

            部位

            桃花峪~艾山

            鐵謝~利津

            總淤積量(t)

            大于某粒徑級(mm)的百分數(shù)(%

            總淤積量(t)

            大于某粒徑級(mm)的百分數(shù)(%

            0.01

            0.025

            0.05

            0.1

            0.25

            0.01

            0.025

            0.05

            0.1

            0.25

            主槽

            18.98

            94.7

            88

            74.8

            44.4

            6.8

            22.53

            92.2

            83.2

            67.1

            33.5

            1.9

            灘地

            47.05

            90.6

            74.4

            46.4

            15.8

            1.9

            62.81

            89

            71.7

            42.2

            13.4

            2.4

            全斷面

            66.03

            91.8

            78.3

            54.5

            24

            3.3

            85.34

            89.8

            74.7

            48.8

            18.7

            2.3

               
                因此,科學分析黃河下游河道淤積物的組成、準確界定其來源、研究制定治理方略,成為減少入黃泥沙特別是粗泥沙,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界定
            早在20世紀50、60年代,錢寧等老一輩泥沙專家就認識到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qū)的洪水所攜帶的泥沙是造成黃河下游河道淤積的主要來源,并提出了多沙粗沙區(qū)的初步成果。1996年黃委會組織國內(nèi)有關單位,開展了“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qū)區(qū)域界定及產(chǎn)沙輸沙規(guī)律研究”,以0.05mm為粗泥沙界限,以全沙輸沙模數(shù)5000t/(km2·a),粗泥沙輸沙模數(shù)1300t/(km2·a)為指標,界定出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qū)面積為7.86萬km2,該面積占黃河上中游集水面積的11.2%,可產(chǎn)生的泥沙占全河輸沙量的62.8%(11.82/18.81億噸),產(chǎn)生d≥0.05mm的粗泥沙量占黃河總粗泥沙量的72.5%(3.19/4.40億噸)。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jù)該成果,在2002年國務院批復的“黃河近期重點治理開發(fā)規(guī)劃”中對該區(qū)的水土保持工作進行了規(guī)劃安排。然而,相對于國家的投資能力和實際投資力度,7.86萬km2仍然偏大,在該區(qū)采用低投入、小規(guī)模的治理,對減緩下游河道的淤積難以發(fā)揮明顯效果。在國家當前投資條件下,宜按照“先粗后細”的策略,對多沙粗沙區(qū)分步治理,因此,找出多沙粗沙區(qū)中對黃河淤積影響最大的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十分必要。2004年,黃委會組織國內(nèi)有關單位,展開了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界定研究。
            1.淤積物粒徑分析
            (1)三門峽庫區(qū)淤積物粒徑分析
            表2  1960-2003年三門峽庫區(qū)淤積物粒徑分析表
            位置
            部位
            淤積量
            (108m3
            大于某粒徑(mm)百分數(shù)
            0.025
            0.05
            0.1
            0.25
            0.5
            潼關以上
            主槽
            14.05
            92.4
            75.0
            46.5
            11.8
            1.3
            灘地
            27.19
            69.6
            39.4
            19.2
            5.6
            0.6
            全斷面
            41.24
            77.4
            51.5
            28.5
            7.7
            0.8
            潼關以下
            主槽
            11.32
            77.9
            55.2
            26.6
            3.7
            0.3
            灘地
            16.67
            72.4
            34.6
            11.0
            0.9
            0.0
            全斷面
            27.99
            74.6
            42.9
            17.3
            2.0
            0.1
            三門峽庫區(qū)
            主槽
            25.37
            85.9
            66.2
            37.6
            8.2
            0.9
            灘地
            43.86
            70.7
            37.6
            16.1
            3.8
            0.4
            全斷面
            69.22
            76.3
            48.1
            24.0
            5.4
            0.6
               
                利用淤積物鉆孔取樣資料分析結果表明,三門峽庫區(qū)淤積物中,d≥0.05mm和0.1mm的泥沙分別占48.1%和24.0%,(見表2)。水庫主槽淤積物中d≥0.05mm的占66.2%,d≥0.10mm的占37.6%,由此可見,粗泥沙對水庫槽庫容的危害大于對灘庫容的危害。
            (2)下游河道淤積物粒徑分析
            根據(jù)1999年汛前黃河下游鐵謝~利津區(qū)間31個斷面,1950_1960年(無三門峽水庫影響)“天然”水沙情況下,下游河道桃花峪~艾山主槽淤積物中d≥0.05mm的占77.7%,d≥0.10mm的占47.5%。鐵謝~利津主槽淤積物中d≥0.05mm的占76.1%,d≥0.10mm的占50.7%,見表3。
            表3  黃河下游不同時段各級泥沙淤積分析
            時段
            部位
            桃花峪~艾山
            鐵謝~利津
            總淤積量(億t)
            大于某粒徑級(mm)的百分數(shù)(%)
            總淤積量(億t)
            大于某粒徑級(mm)的百分數(shù)(%)
            0.01
            0.025
            0.05
            0.1
            0.25
            0.01
            0.025
            0.05
            0.1
            0.25
            1950.7
            1960.6
            主槽
            5.6
            95.5
            89.9
            77.1
            47.5
            5.1
            8.2
            94.9
            88.5
            76.1
            50.7
            10.4
            灘地
            21.2
            88.6
            71
            41.3
            12
            1.4
            27.9
            88.6
            71.2
            41.5
            12.6
            2
            全斷面
            26.8
            90.1
            75
            48.8
            19.5
            2.2
            36.1
            90
            75.1
            49.3
            21.2
            3.9
            1960.7
            1999.10
            主槽
            17.45
            93.1
            80
            56.3
            27.2
            1.6
            21.64
            91.6
            76.8
            51.5
            20.4
            0.3
            灘地
            26.65
            89
            71.4
            41.7
            12.3
            1.5
            35.75
            89.2
            72.1
            42.8
            14.1
            2.7
            全斷面
            44.1
            90.6
            74.8
            47.5
            18.2
            1.5
            57.39
            90.1
            73.8
            46.1
            16.5
            1.8
            (3)黃河下游各級泥沙淤積比分析
                利用水文站懸移質輸沙量,小浪底~利津區(qū)間1960~2003年全沙及d≥0.025mm、0.05mm、0.10mm、0.25mm和0.5mm的泥沙淤積比分別為24.9%、33.5%、44.1%、83.1%、91.0%和100%。由此看出,隨著粒徑的變粗,淤積比逐漸增大,并且0.1mm以上泥沙淤積比較0.05mm以上泥沙淤積比大39個百分點。
            綜合上述分析,無論三門峽庫區(qū),還是下游河道,泥沙愈粗,淤積比愈大。綜合已有研究成果和本次研究判斷,確定d≥0.10mm的粗泥沙對黃河淤積影響最大,作為界定指標。
            2 .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的界定
            (1)地質地貌分析判定
                在區(qū)域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宏觀判析的基礎上,綜合溝壑密度、基巖、土壤、氣象水文和侵蝕產(chǎn)沙營力等因素的基礎上認為,在多沙粗沙區(qū)中,由黃河沿岸向西,由南向北,黃土和基巖的侵蝕性增大;由南向北,黃土顆粒變粗、結構逐漸疏松、溝壑密度逐漸增大、地形破碎、因而侵蝕愈強烈。多沙粗沙區(qū)吳旗-志丹-延安-延長以北,東勝-準格爾-清水河以南,吳旗-榆林-神木-大柳塔一線以東(風沙區(qū)以東)至晉西北黃河沿岸的范圍是侵蝕最為嚴重的地區(qū)(見圖2),也是粗泥沙集中區(qū)的宏觀待選范圍,應在此范圍內(nèi)再進一步確定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
            圖2   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地質地貌分析趨勢圖
            (2)淤積物鉆勘取樣分析判定
                根據(jù)坡面、易發(fā)生重力侵蝕部位和壩地淤積物取樣分析發(fā)現(xiàn),在取樣區(qū)不管是中數(shù)粒徑、還是淤積物平均粒徑以及粒徑大于0.1mm所占百分數(shù)等空間變化趨勢表明,其值均有由東南向西北逐漸變粗的趨勢(見圖3)。
             
             
            圖3 黃河中游嚴重水土流失區(qū)壩地淤積物中數(shù)粒徑(mm)變化趨勢圖
                上述兩項研究表明,在多沙粗沙區(qū)中,地質地貌分析認為越向西北侵蝕模數(shù)越大,壩地淤積物鉆孔取樣資料表明,越向西北粒徑越粗,這就充分說明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應在多沙粗沙區(qū)的北中部。
            (3)輸沙模數(shù)指標界定
                通過產(chǎn)沙面積與產(chǎn)沙量的比較分析,選定以0.1mm的粗泥沙輸沙模數(shù)1400t/km2·a為指標,界定出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面積為1.88萬km2(見圖4)。
             
            圖4    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分布圖
                在黃河中游呈一“品”字形,主要由三塊組成,一塊分布在皇甫川至佳蘆河區(qū)間,第二塊分布在無定河支流蘆河、大理河,上游地區(qū),還有一塊分布在無定河下游。共涉及皇甫川、窟野河、禿尾河、無定河等11條支流,具體支流及涉及縣(旗、區(qū))見表4。
            表4  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各支流分縣面積統(tǒng)計表   單位:km2
            編號
            河名
            流域
            面積
            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面積
            涉及縣和面積
            1
            黃甫川
            3246
            3195
            達旗(4)、準旗(2779)、府谷(412)
            2
            清水川
            883
            881
            準旗(319)、府谷(562)
            3
            窟野河
            8706
            4001
            準旗(841)、伊旗(352)、神木(2341)、府谷(467)
            4
            禿尾河
            3294
            1088
            神木(513)、榆陽區(qū)(351)、佳縣(224)
            5
            佳蘆河
            1134
            932
            榆陽區(qū)(130)、佳縣(802)
            6
            無定河
            30261
            5253
            安塞(162)、橫山(431)、佳縣(37)、靖邊(1354)、米脂(157)、清澗(728)、綏德(1024)、榆陽區(qū)(678)、子長(285)、子洲(397)
            7
            石馬川
            243
            241
            神木(4)、府谷(237)
            8
            孤山川
            1272
            1268
            準旗(256)、府谷(1012)
            9
            烏龍河
            377
            101
            佳縣(81)、米脂(20)
            10
            清澗河
            4080
            30
            清澗(11)、子長(7)、安塞(12)
            11
            延  河
            7687
            235
            安塞(136)、靖邊(99)
            支流小計
            49416
            17225
             
            其   它
             
            1578
             
            合   計
             
            18803
             
             
                該區(qū)面積僅占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qū)面積(1.88/7.86)的23.9%,可產(chǎn)生的泥沙達4.08億t,占多沙粗沙區(qū)產(chǎn)沙量(4.08/11.82)的34.5%,產(chǎn)生大于0.1mm的粗泥沙量高達0.61億t,占多沙粗沙區(qū)相應輸沙量(0.89億t)的68.5%(見圖5)??梢娫搮^(qū)是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也是對黃河影響最嚴重的區(qū)域。加強該區(qū)的治理,會對黃河的安瀾產(chǎn)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圖5  黃河中游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在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qū)的產(chǎn)沙地位分析
            三、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治理的基本思路
                1.粗沙集中來源區(qū)侵蝕環(huán)境及產(chǎn)沙特點
            侵蝕環(huán)境是指因侵蝕而造成的特有的侵蝕景觀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主要位于丘陵溝壑區(qū),其侵蝕景觀表現(xiàn)為丘陵起伏、千溝萬壑的侵蝕地貌;植被稀疏、切剖破碎、光禿裸露的地面;大面積失去植被保護的深厚的黃土或易風化侵蝕的泥質沙巖地層;大面積肥力瘠薄、生產(chǎn)力低下、水土流失嚴重的陡坡耕地??傮w景觀構成水土資源衰減,能量、物質循環(huán)失調(diào),旱、澇災害加劇的退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侵蝕產(chǎn)沙特點為:
            (1)侵蝕強度高、粗泥沙比重大
                 該區(qū)是黃河流域土壤侵蝕最集中、侵蝕強度最高的地區(qū)。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土壤侵蝕面積45.4萬km2,平均侵蝕模數(shù)3500 t/km2·a左右,其中有劇烈侵蝕面積2.94萬km2。而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平均侵蝕模數(shù)高達2.17萬t/km2·a,全部為劇烈侵蝕面積,占到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劇烈侵蝕面積的64%??咭昂酉掠蔚炔糠值胤角治g模數(shù)高達3~5萬t/km2·a,為世界之最。
            (2)侵蝕產(chǎn)沙時間集中
                據(jù)相關實測資料,該區(qū)土壤侵蝕產(chǎn)沙多集中在汛期(6~9月),約占全年的60~90%。來沙又往往集中于幾場大的暴雨洪水,許多地方一次暴雨的侵蝕量占全年總侵蝕量的60%以上,部分地方可達到70%~80%。
            (3)泥沙主要來自溝道侵蝕
                該區(qū)溝道侵蝕主要表現(xiàn)為溝底下切、溝岸擴張、溝頭前進等幾種形式。強烈的水土流失,特別是溝蝕,把地面切割得支離破碎、千溝萬壑。全區(qū)長度大于0.5km的溝道達1萬多條。區(qū)內(nèi)大部分地區(qū)溝頭平均每年前進1~3m,有的地方一次暴雨就使溝頭前進20~30m,甚至達到100m以上。
            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崩塌、滑塌、瀉溜等重力侵蝕十分活躍,使溝壑成為泥沙的主要來源地。據(jù)有關研究成果,該區(qū)溝谷面積占總面積的45~55%,而產(chǎn)沙量卻占50~70%(見表5)。
            表5典型小流域產(chǎn)沙情況表
            流 域
            地區(qū)
            類型區(qū)
            溝間地(%)
            溝谷地(%)
            面積
            產(chǎn)沙量
            面積
            產(chǎn)沙量
            韭 園 溝
            陜西綏德
            丘陵溝壑區(qū)
            44.2
            30.2
            55.8
            69.8
            趙 家 溝
            陜西清澗
            丘陵溝壑區(qū)
            53.0
            27.3
            47.0
            72.7
             
            2.治理目標與思路
                主要治理目標:根據(jù)本區(qū)域的水土流失特點和治黃減沙的需要,確定以支流為單元建成完善的溝道攔沙工程體系,粗泥沙集中區(qū)控制面積達60%以上,每年減少入黃泥沙達到2.50億t左右為該區(qū)治理目標。
               治理思路是:以持續(xù)、快速減少黃河泥沙,特別是粗泥沙,促進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整體改善和區(qū)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為目標,按照“先粗后細”的治理順序,加大淤地壩工程建設力度,合理布設攔泥庫,配合以生態(tài)修復為主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建立攔截粗泥沙的第一道防線,以改善的水沙環(huán)境和水土資源的科學利用維系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在建設基本單元上,以支流為單元,遵循水土流失發(fā)生發(fā)展,表現(xiàn)形式,危害程度等規(guī)律;根據(jù)當?shù)刈匀?、?jīng)濟、社會、文化、人口等綜合因素,進行水土保持生態(tài)建設規(guī)劃,根據(jù)上、中、下游不同區(qū)域的地質、地貌、水文等條件,不同侵蝕特點,正確處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間的關系,以攔減泥沙,淤地造田,合理利用水資源為目的,水土保持工程與水利工程相結合,攔泥防洪與水資源利用相結合,淤地壩建設與大型攔泥庫相結合,人工治理與自然恢復相結合,建設以淤地壩為主體,坡面工程、植被工程、農(nóng)業(yè)耕作工程相結合的綜合防護體系,實現(xiàn)減少入黃泥沙、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發(fā)展區(qū)域經(jīng)濟的目標。 
               在生態(tài)建設整體戰(zhàn)略上,實施“以溝促坡,以坡保溝”的基本方略,即針對粗沙集中來源區(qū)重力侵蝕嚴重和溝道產(chǎn)沙為主的基本特點,根據(jù)黃河減沙的實際需要,把溝道攔沙工程體系建設作為粗沙集中來源區(qū)生態(tài)建設長遠發(fā)展的第一步,淤積溝床,抬高侵蝕基準面,穩(wěn)定溝坡,有效遏制溝岸擴張、溝底下切和溝頭前進,減輕溝道侵蝕,把泥沙攔截在千溝萬壑之中,實現(xiàn)高效、快速減少黃河泥沙,特別是粗泥沙的目標。同時,通過溝道攔沙工程體系淤地造田和調(diào)蓄水資源的功能,營造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的基本農(nóng)田,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必需水資源,解決農(nóng)民基本生計問題,為坡面治理創(chuàng)造條件。在此基礎上,調(diào)整農(nóng)村產(chǎn)業(yè)結構,擴大植被建設,加強坡面治理,減少坡面產(chǎn)沙對溝道攔沙工程的壓力,延長溝道攔沙工程體系的使用壽命,增加溝道攔沙工程體系的防護效益。二者的合理配置,形成溝坡結合的綜合防護體系,促進治理區(qū)壩庫工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和植被建造三者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實現(xiàn)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整體改善。
                在工程體系布局上,實施“小流域淤地壩體系+大型攔泥庫的工程布局”,以重點支流為單元,科學規(guī)劃,在支、毛溝內(nèi)合理布設由治溝骨干工程、淤地壩和塘壩(小水庫)等不同用途的溝道壩庫工程,組成有整體防護功能的小流域溝道工程體系,滯洪攔泥、發(fā)展生產(chǎn)、防洪保收,實現(xiàn)千溝萬壑就地攔沙,促進水土資源的合理利用。在干流上因地置宜地配置攔泥庫,攔泥庫單壩控制面積大、攔泥效益高、數(shù)量少,主要布設在不宜布設骨干工程、淤地壩和塘壩等小型工程的較大支溝和干溝上,控制淤地壩無法控制的更多產(chǎn)沙面積,同時,保護其涉及范圍內(nèi)的小流域溝道工程體系,保證工程體系安全,實現(xiàn)大區(qū)域的持續(xù)減沙。
             
             
             

            最近更新

            微信 歡迎關注水土保持生態(tài)建設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