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海”的綠色走廊(圖)
來源: 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網 上傳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體】 大 中 小 本站訊(作者:俞言琳)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有“死亡之?!敝Q。沙漠、烈日、干旱、空曠、寂靜,甚至還夾雜著恐懼……這是過去它留給記者的切身感受。以前汽車從庫爾勒到和田,要繞一大圈,走將近1500公里路,如今可節(jié)省里程近千公里。這是因為一條綠色走廊穿越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
10多年前,塔里木油田公司以“構筑生態(tài)企業(yè),建設綠色油田”為環(huán)保理念,以“開發(fā)一塊區(qū)塊,建設一片綠洲,撐起一片藍天”為綠化目標,狠抓沙漠公路的綠化造林,努力創(chuàng)造能源與環(huán)境、人與自然的和諧。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不但一座座現代化的綠色油田矗立在亙古荒原,還攻克了極度干旱條件下利用苦咸水大規(guī)模綠化造林的配套技術,在沙漠腹地營造了3280畝生物防沙綠地,一條長436公里的綠色走廊橫穿“死亡之?!?成為新疆大漠深處一道獨特而迷人的風景線。近日,當記者從和田采訪返回烏魯木齊時,436公里長、縱貫“死亡之海”的綠色走廊已經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行進在平坦的沙漠公路上,只見道路兩旁,梭梭、紅柳、沙拐棗等抗旱樹種,郁郁蔥蔥,隨風搖曳。林中還不時傳出小鳥的叫聲。
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1993年開工建設,1995年國慶節(jié)前建成通車,總投資7.8億元,全長552公里,是世界上穿越流動沙漠最長的等級公路,1999年被收入吉尼斯記錄。沙漠公路的建設,使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天塹變通途,使幾千年來人類征服荒漠的愿望變成了美好的現實。
因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干旱少雨,風沙肆虐,沙害十分嚴重,在這里建立防護體系,保護沙漠公路長久運行顯得十分重要。在沙漠公路建設之初,油田公司就確定了沙漠公路的防護方針,即以機械防沙為基礎,以生物固沙為目標,機械防沙建設與生物固沙技術公關同步進行,實現沙漠公路安全長久運行。
在公路建設的同時,油田公司當時沿公路兩側建立了寬70米~300米的人工草方格、柵欄等機械防沙體系,確保了沙漠公路的順利修建和最初幾年的安全運行。但是,頻繁發(fā)生的強烈風沙對沙漠公路及機械防沙體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到2002年,80%以上的固沙草方格和90%以上的阻沙柵欄基本失去防沙作用,公路積沙愈來愈嚴重,治理難度愈來愈大。
據新疆油田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解決以上難題,從1991年起,塔里木油田聯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進行公關研究。這項公關研究歷經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1991年到1994年,他們承擔了國家“八五”公關項目《塔里木沙漠公路工程技術研究》,在肖塘沙漠公路開展了2公里防治實驗,建立了苗木引種馴化基地,進行耐鹽耐旱等實驗,初步確定了適宜沙漠公路生物防沙的植物種類。第二階段從1995年到1996年,開展了塔中油田綠化與生物防沙實驗研究,在塔中建立了50畝實驗基地,年培育固沙苗木150萬株,從風沙運移、植物引種、苗木培育、灌溉技術、種植技術和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方面開展研究,篩選出抗鹽、抗旱、耐高溫、耐沙埋的植物種,并確定了種植技術。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2000年進入技術公關,主要開展了《沙漠油田基地沙害防治與綠地建設技術研究》、《沙漠公路風沙危害跟蹤監(jiān)測及重災路段沙害防治技術研究》、《沙漠油田可利用水資源勘察與評價》、《沙漠油田基地道路生物防沙技術研究》等。對沙漠公路防護林建設的灌溉技術、造林技術、林帶布局、樹種配置、土壤改良、水鹽運移和可利用地下水資源等開展了試驗研究,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tài)工程建設理論和建設技術上有了重大進展,總結出一套沙漠公路生物防沙體系建設的實用技術。1999年,在沙漠腹地建成了沙漠公路生物防沙先導性實驗工程6300米,利用4克/升-5克/升的咸水灌溉,林帶長勢旺盛。第四階段從2000年至2003年,主要開展了國家“十五”公關專項《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沙與綠色走廊建設關鍵技術開發(fā)研究》,為沙漠公路防沙與綠色走廊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為此,他們主要進行了沙漠公路沿線風沙危害形成機制與合理設防技術研究、沙漠公路沿線不同立地條件下植物選育與種植技術研究、沙漠公路生物防護體系維護、管理與可持續(xù)研究等。配合這些研究,在塔中四油田建立了沙漠植物園和沙漠公路防護林示范工程。沙漠植物園規(guī)劃面積300畝,園內引進植物173種,其中有88種長勢良好。沙漠公路防護林示范工程全長30.8公里,沿塔中四油田沙漠公路兩側分布。該工程經過5年的正常管護,植物生長良好,目前林帶高度大都超過2.5米,基本根治了公路沙害,產生了良好的生態(tài)效益。
至此,經過10多年的技術研究,在沙漠腹地創(chuàng)建了3280公里生物防沙實驗基地和示范工程,形成了包括咸水育苗灌溉技術、林帶結構布局技術、流沙地種植技術、撫育管護技術等為一體的沙漠造林技術體系,確定了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tài)工程建設的植物種類、灌溉制度、林帶結構、種植和管理技術要點,摸清了沙漠公路沿線自然環(huán)境和風沙危害規(guī)律,查明了地下水資源的動態(tài)儲量和理化特征,系統(tǒng)劃分了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tài)工程建設的立地類型。這些重要成果為在沙漠公路兩旁建設綠色走廊、永久性防治沙害奠定了良好基礎。
2003年“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示范工程正式獲得國家批準立項。當年8月16日該工程全面開工。工程總投資2.2億元。據油田技術人員介紹,按照設計,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tài)工程總體寬度為72米~78米,林帶總面積3128公頃,樹種以抗逆性極強的檉柳、沙拐棗、梭梭等優(yōu)良防風固沙灌木為主,水源選用沙漠公路沿線儲量巨大的高礦化度地下水,灌溉方式采用滴灌系統(tǒng)。整個工程種植各類苗木近2000萬株,建立生產生活支撐點3座,以及發(fā)電機房、管護人員值班房、井口房等共計6320平方米,維系防護林正常生長的年需水量為558萬立方米。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