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試驗與分析初步設計獲的黃委批復
來源: 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網 上傳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體】 大 中 小 本站訊(記者孫太旻 通訊員劉景發(fā))記者日前從有關方面獲悉,由黃河上中游管理局編制完成的《黃土高原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試驗與分析初步設計報告》,近日經黃委會組織有關專家進行技術審查同意,并獲主管部門批復。
批復意見認為,為了滿足深入研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規(guī)律,建立水土流失預測預報模型和分析各種治理措施效益的要求,有效推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在進一步完善試驗設施、連續(xù)觀測的基礎上,及時進行觀測資料的整編,將設站以來的觀測資料(含整編后資料)納入水土保持原型觀測數據庫,并對典型小流域觀測資料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通過本項目的實施,進一步整合和完善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試驗體系,及時獲取“十一五”期間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第一副區(qū)、第三副區(qū)和黃土高塬溝壑區(qū)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變化過程,強化試驗數據的分析與整理,全面提升典型小流域的水土流失試驗與分析水平,為建立黃土高原地區(qū)水土流失模型體系提供基礎數據支撐,是有效減少入黃泥沙和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需要。
為此,批復意見明確同意該項目的建設任務主要包括:在黃丘三副區(qū)典型小流域為觀測溝道重力侵蝕、植被變化、壩庫淤積量以及徑流泥沙等而增設和完善相應的監(jiān)測設施;在黃丘一副區(qū)、黃丘三副區(qū)和高塬溝壑區(qū)3個類型區(qū),通過16個水土流失徑流觀測站、59個徑流場、92個雨量站、3個氣象園、18個植被監(jiān)測點以及11處重力侵蝕觀測點等試驗設施開展典型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過程數據的采集和處理;連續(xù)調查2006-2010年各年度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布局及下墊面變化情況;及時開展典型暴雨水土流失調查;分析典型小流域及其各試驗設施年度水土流失變化特征及其原因等。
同意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試驗與分析的技術路線為:在3個類型區(qū),選擇韭園溝、裴家峁溝、辛店溝、呂二溝、羅玉溝、南小河溝、硯瓦川等7個典型小流域,按照前后對比、平行對比及大流域套小流域、綜合套單項的原則,以坡面、溝道和小流域分別作為試驗對象,利用徑流觀測站、雨量站和徑流場等試驗觀測設施,通過遙感采集、地面觀測和調查方式,采集流域不同部位水土流失過程資料,通過數據處理,完善、插補和延伸數據系列,提高數據精度,按有關程序和規(guī)范整編入庫,并分析三個不同類型區(qū)的水土流失特征。
同意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試驗與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降雨量、徑流泥沙、徑流場、小氣候、暴雨、小流域下墊面變化、植被變化、溝道土壤侵蝕、人為水土流失以及庫壩淤積量等。并要根據有關技術規(guī)范,結合小流域水土流失預測評價模型建設的需要,切實完善小流域監(jiān)測站點及試驗內容,重點做好試驗數據的整理與分析。同時要結合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測分中心建設的有關內容,將設站以來的觀測資料(含整編后資料)按時、規(guī)范地錄入原型觀測數據庫。
同時,批復意見明確指出該項目由黃河上中游管理局組織管理,綏德、天水和西峰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分別作為黃土丘陵一副區(qū)、三副區(qū)、黃土高塬溝壑區(qū)典型小流域試驗與分析項目的建設單位,具體負責項目的實施。
最后,批復意見要求黃河上中游管理局,盡快按照黃委對項目核定的概算投資規(guī)模,抓緊組織實施,確保項目任務的順利完成,并按時提交四方面的成果:
一是提交2006-2010年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試驗與分析年度報告及五年總報告(其中各年度分析報告于次年7月底完成)。
二是按計劃完成典型小流域試驗觀測原始數據和整編數據,并按有關規(guī)范錄入水土保持原型觀測數據庫。
三是高質量完成典型暴雨水土流失調查分析報告(各暴雨分析報告于雨后3個月內完成)。
四是按要求提交 2006-2010年各年度典型小流域下墊面調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