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巡禮之三十三
來源: 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網 上傳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體】 大 中 小——青海省大通縣山城景陽溝流域壩系建設顯成效
本站訊(通訊員楊琳)青海省大通縣山城景陽溝流域地處祁連山支脈娘娘山東南,北川河以西,為湟水二級支流。流域面積60.37km2,水土流失面積51.3km2,年侵蝕模數6500t/km2.a。
為徹底治理水土流失,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大通縣水務局在現有治理的基礎上,于2004年開始進行壩系建設,截止目前已建成骨干壩6座,中型淤地壩13座和小型淤地壩16座,淤地壩壩系已具雛形,工程總控制面積43km2,總庫容470.9萬m3,其中攔泥庫容305.8萬m3,淤地面積42.65hm2。通過淤地壩工程及壩系建設,目前已初顯成效:
一是改善當地群眾的生活、生產條件,推動了地方經濟發(fā)展。項目的實施,使項目區(qū)新增灌溉面積2260.5畝、防洪保護面積2693.5畝,后期可淤地面積639.8畝,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底的2110元提高到現在的2920元。實現了溝溝有壩,壩壩有水,群眾的交通和灌溉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二是攔沙蓄水淤地造田,有效利用和保護了水土資源。通過淤地壩壩系建設,不僅形成了穩(wěn)產高產基本農田,使有效的水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也促使了草場植被的逐步恢復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維護。
三是壩系建設使溝道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有效減少了進入下游河道及入黃泥沙,特別是粗顆粒泥沙,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下游河道及庫區(qū)的淤積速度。
四是有效防止溝道下切、溝岸擴張,抬高侵蝕基準面、穩(wěn)定溝坡,減輕了水土流失,使當地農民群眾的糧食得到了保證,同時,土地資源得到充分開發(fā)利用,群眾收入得到了提高。
實踐證明,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加強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使當地社會綜合實力大大增強,促進了區(qū)域社會進步,改善了流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群眾生產生活和交通條件,有力地支持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供稿單位:青海省水保局工程規(guī)劃處
組織策劃:黃河上中游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