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黑水河流域:保土首先要治土 (圖)
來源: 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網 上傳日期:2005-11-01 打印本文章 【字體】 大 中 小
本站訊(特約記者 楊亞非) 山上人均土地20~30畝無法生存,山下人均不足一畝可以過得很富足,而山上大面積低效率耕種不僅薄收,還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面對如此窘境該怎么辦?這個問題擺在了四川涼山州黑水河流域面前。11月1日,記者跟隨全國水土流失與生態(tài)安全綜合考察組來到黑水河邊的普格縣,實地了解了情況。
在普格縣境內長河扁村,記者發(fā)現(xiàn),村子旁邊渾濁的黑水河夾雜著大量的泥土奔流而下,兩岸高山上四處是陡峭的坡耕地,薄薄的土層上稀稀拉拉地種著些簡單的農作物。據(jù)普格縣縣長吉伍木牛講,高山上的土地十分貧瘠,只能栽種一些玉米和大豆,雖然人均土地超過10畝,有的地方甚至到20~30畝,但每畝的收成只有幾十元,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難以維持生計。
而在山下,記者向村民提及生活狀況的時候,長河扁村臨村村民——65歲大爺鄭玉海帶著幾分自豪說道:“我家共6口人,雖然只有4畝地,但土地條件不錯,靠著谷物和蠶桑的收入,每年人均已經超過3000元了。”
山上山下,收入如此懸殊,而且山上大量的坡耕地,直接導致了整個黑水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據(jù)了解,由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樹林遭受大量砍伐,大片森林被改成(開墾成)坡耕地,這些坡耕地占整個流域面積的70%以上。簡單(粗放)的耕種導致近54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占到了整個黑水河流域的43。6%。
如何才能解除這種窘境,普格縣縣長吉伍木牛說:“移民和搬遷是一舉了(兩)得的做法。”他說,2003年~2004年,該縣將2個鄉(xiāng)的村民6000余人從2800米的高山搬遷到1600米的山下,通過國家投資、政府配套、農民自籌的方式,籌集資金整治了部分土地,使移民安居并人均獲得耕地近1畝,現(xiàn)在過得很富足。而山上通過退耕還林,水土流失狀況也得到了大大緩解。
然而,這解決的不過是兩個鄉(xiāng)的問題,吉伍木牛說:“由于山下耕地十分緊張,整個縣還有10個鄉(xiāng)4。5萬人無法從山上搬遷下來。”據(jù)了解,由于黑水河流域大部分處在高山地帶,平坦的土地很少。雖然山下的許多土地平整后可以作為耕地,但象普格縣這樣的貧困地區(qū),很難拿出足夠的資金進一步整治土地,用吉伍木牛的一句話說:“如果沒有國家的扶持和各界的幫助,治理黑水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