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及非洲專家官員考察延安安塞縣小流域綜合治理情況
來源: 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網 上傳日期:2008-10-15 打印本文章 【字體】 大 中 小
候家溝小流域治理
碩果累累的果園
和農戶交談
淤地壩工程
侯家溝小流域簡介
侯家溝小流域位于安塞縣城南18km處,流域總面積7.232km2,涉及沿河灣鎮(zhèn)的侯家溝、閆塌2個行政村,5個村民小組,115戶,534人,162個勞動力。原有各種治理措施面積81.4hm2,治理程度為11.25%。
侯家溝小流域規(guī)劃治理總面積為449.6hm2,其中梯田143.1 hm2,壩地3.6 hm2,喬木林160.1 hm2,灌木林52.0 hm2,果園60.4 hm2,種草30.4 hm2;規(guī)劃新建設骨干工程1座,小型淤地壩3座;規(guī)劃總投資 160.69萬元,侯家溝小流域從1994年開始實施,到1999年完成了全部規(guī)劃任務。全部措施均按設計施工,達到了設計標準。果園成活率達到87%,2001年掛果面積41.4 hm2,果品總產207.2t,產值20.72萬元;喬木林和灌木林的成活率分別為82%和84.9%,目前長勢良好;梯田已成為穩(wěn)定流域內糧食生產的保證,根據調查結果,梯田內主要種植玉米、糜谷、豆類和薯類,平均單產2840kg/ hm2。2001年,流域內種植糧食作物131.33 hm2,經濟作物40.8 hm2,油料作物8.2 hm2,產糧372.95t,油料3.28t,烤煙102t,總產值105.67萬元。各項溝道工程都達到了設計標準,質量優(yōu)良,實行承包管理,運行狀況良好。
侯家溝小流域規(guī)劃合理,施工組織嚴密,質量控制嚴格,通過5年時間的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達到了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土地利用結構趨于合理,水土流失基本控制,生態(tài)環(huán)境步入良性循環(huán),社會經濟全面發(fā)展,農民生活水平穩(wěn)步提高的目標。形成了“農田繞村,果樹纏腰,草灌戴帽,溝底筑壩”的流域治理新格局,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小流域治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為今后的流域治理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主要經驗有:
第一,合理的規(guī)劃是流域治理成功的基本前提。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當?shù)貙嶋H,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對每一地塊進行合理規(guī)劃,各種措施合理布局,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發(fā)揮最大的效益。
第二,基本農田建設是流域治理成功的重要基礎。基本農田具有蓄水保墑功能,抗旱能力極強,平均單產是坡耕地的3—5倍,只有首先保證人均2畝以上的基本農田,穩(wěn)定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才能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使大量的陡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荒山荒坡植被得到迅速恢復,保證治理工作順利開展。
第三,精心的組織管理是流域治理成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首先,要根據小流域規(guī)劃對地塊進行典型設計,按照規(guī)范施工,嚴格控制質量標準。要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對質量進行把關,對完成的治理措施要及時進行檢查,質量不達標的要及時返工。其次,要結合當?shù)貙嶋H,采取靈活多樣的治理形式。為了加快治理進度,體現(xiàn)規(guī)模效益,侯家小流域采取了“工程措施大會戰(zhàn),生物措施分戶干”的形式,實行“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充分調動了農民治理的積極性,為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最后,要加強治理措施的管護工作,制定各項管護制度,尤其要加強放牧管理,嚴禁在治理區(qū)域內放牧。對于質量出現(xiàn)問題的工程要及時補救,林草成活率達不到要求的,要及時補植,保證治一塊,成一塊,見效一塊。
第四,加強技術培訓是流域治理成功的有力保證。在治理過程中,要加強對農民進行造林、種草、幼林撫育、果園管理等方面的實用技術進行培訓,提高農民管理治理成果的水平。只有掌握了實用管理技術,農民才會自覺地對治理成果進行管護,治理成果的效益才能正常發(fā)揮。
安塞縣延河一期項目寨子灣小流域簡介
寨子灣小流域位于沿河灣鎮(zhèn)縣南溝15km處,流域總面積14.26km2,涉及1個政村,6個村民小組,189戶,872人。項目治理前有各類治理措施面積256.2hm2,治理程度為18.6%,人均收入只有320元。
該流域從1994年開始治理,按照“一年打基礎,脫掉貧困帽;二年求發(fā)展,實現(xiàn)新跨越;三年上臺階,實現(xiàn)小康村”的戰(zhàn)略目標,共完成各項治理措施964.9 hm2,其中梯田261.4 hm2,喬木林317.5 hm2,灌木林155.8 hm2,果園40.3 hm2,種草188.7 hm2;淤地壩1座,淤地 1.2 hm2。使該流域治理程度達86.3%。
項目上馬后,根據該流域水資源豐富的自然優(yōu)勢,在規(guī)模治理的同時,重點發(fā)展蘋果、西瓜兩大主導產業(yè),新修基本農田,保證糧食生產,改善生產、生活等基礎設施條件,并按照項目的治理規(guī)劃,實行因地制宜,規(guī)模經營,規(guī)范化生產,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該流域的蘋果、西瓜產量高、品種好,深受果商們和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市場供不應求。
2001年,該流域年產果620t,果業(yè)產值為86萬元,人均生產糧食485kg,人均純收入1750元。
到2003年,該流域內所有果園全部掛果,年產果品1300t,產值166.5萬元;喬木林、灌木林的長勢良好,保存率全在85%以上,現(xiàn)在基本農田已成為穩(wěn)定糧食生產的保證。2005年,流域內共生產糧食558t,人均生產糧食640kg,人均純收入3460元。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鮮提高,真正實現(xiàn)了可持續(xù)發(fā)展。